大约十几年前,新东方的一个PC网站上一夜之间挂满了包括俞敏洪在内的多位老师的90年代大班授课录音开始售卖。如果你当年曾打开听过,也许还能记得那种几百人在一起的嘈杂、人肉味道浓烈的感觉和录音质量的低劣,那些录音就像一种怀旧历史忆苦思甜的有声纪录片,除了给你一些“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情绪外,几乎很难坚持学下去。那时的教育行业几乎没人懂得什么叫“用户体验”,当年的在线教育就好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只是一个寒酸的小渔村。 那一年,算是在线教育的种子元年。 大约十年前,视频录播课突然风起云涌,一大批教育行业从业者共同做了一个“一劳永逸、躺着赚钱”的美梦——只要录制好视频,学生购买量会逐年增加,但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那时,也没有几个人把教育和人性、反人性这些词的深度思考联系在一起,课程的打开率、完课率之低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数十万小时的MOOC录播课泥牛入海,如今已难觅踪迹。 那段时间,算是在线教育的序曲。 大约五年前,从视频会议系统“换马甲”而来的直播流媒体技术日渐成熟,一对一真人外教在线少儿英语突然崛起,电话营销大军铺天盖地,随着销售额的飞速攀升,成本和费用也同比居高不下,一对一获客成本四五千常态化,按权责发生制算结转收入根本算不来账,但没关系,还有大批在当年成功募到人民币或美元基金的新老VC正在狩猎。移动互联网那波人口红利过后,投资界的天气总是风平浪静,以至于VC们天天盯着气象局找风口,在证伪了VR、AR的小风口,判断AI的大风口来的有点慢等不起以后,教育这个大家原来看不上的“村姑”映入眼帘,“村姑”虽然没有从韩国回来的“网红”性感,但“村姑”长相周正,底盘不差,淳朴实在不骗人。虽然跑的不是最快但耐力不错,捯饬捯饬好好发展说不定将来也能登上纽交所大雅之堂。 这几年,潮流已然到来,是为在线教育的真正开局。 几年很快过去,时至今日,风口实实在在地来了。在线3-6人小班课、百人千人万人名师大班课已被公认是更好的模式;拥有巨大用户量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各类拍照搜题、作业神器变异出的在线课堂、智能阅卷云服务、教育SaaS等大数据公司纷纷拿到银子粉墨登场。虽然极少发现有公司实际盈利,但市场基本面上无论创业者还是VC都信心满满,在预期未来至少比一对一更能盈利的大逻辑面前,几百个创业团队夙兴夜寐,在线教育的中盘战正式拉开帷幕。 中盘,靠忽悠和表面智商的草莽创业者迅速掉队,这已是专业玩家的牌桌,拼的是内功,内功的核心是无数结合具体运营的正确有效的点状认知,辅以强大的组织能力以及执行力,再把正确的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体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一切都是从“点”开始,那么,哪几个点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呢? 1。对“产品”的理解深度 任何一个在线教育公司创业,最基本都需要两种人才,教育人和互联网人。于是,一种非常有趣又有代表性的沟通状况出现了:当大家在讨论“产品”这个东东的时候,说了半天,大家说了个“风马牛”——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 教育人说的产品是课程,互联网人说的产品是APP。 如何降低这个问题的沟通成本并有效达成正确的理解,成了所有CEO的难题。谁能让团队整体上用最短时间达成对这个问题的深度共识,谁就能更快一步找到中盘胜出的第一个“解”——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在线教育的好产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在创业实操中拆解起来,复杂程度几乎达到了青年创业者的智力边界,涵盖多个维度,是一个长长的链条,是一个不能缺少任何一块板的“大木桶”。 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是:所谓在线教育产品,是以掌握一项技能或能力为目标,包括教材、互联网学习环境、讲解、答疑、作业、测评、监督体系、服务并能有效帮助学生最终通过考试拿到分数的互联网教育学习系统。 也就是说,和优质的传统线下教育相比,各个环节都不能有缺失。 按照这个逻辑去套一下,大家就知道为啥Mooc录播课不是靠谱的在线教育产品了,明显缺少答疑、作业和监督环节,谁能坚持下来谁就是能逆人性而行的奇葩怪杰。 2。对“微信互联网”的理解深度 为什么不是“营销”?不是“流量”?而是“微信互联网”? 从大的方面概括起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上经过了三个阶段: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信互联网。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