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2018年初明显加速降杠杆的速度,这从各个领域的法规出台速度可以看出:比如2018年3月的质押新规、2018年4月的资管新规、2018年4月地方政府及PPP相关法规…… 2018年7月感觉有金融危机的前兆,政府开始放缓步调,但说实话实际的问题坏账仍在,仍没解决。 全球各次的金融危机每次都没事,也都成为最佳的买点,解决方式关键是:1.国家信用注入解决坏账;2.央行资金注入避免流动性危机。核心在于国家信用注入。 就像2004年利用四大资管剥离银行坏账,这样银行坏账少了,资本适足充分,信贷才能恢复正常。不然坏账留在账上,就像日本金融危机后,银行业花了10年左右,每年的利润都用来打销坏账,形成了日本经济消失的十年。今年4季度及明年1季度,贷款相关重置或者借新还旧的重要时间点,应该会促使政府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利率下跌要看是短期利率还是长期利率。如果是长期国债利率下滑代表市场经济景气度下降,此时央行会降息,导致短期利率下降。这个时候经济是不好的,利率降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资金成本便宜,资金面宽松,会刺激经济。汇率也是同样要看短期和长期。 中短期看,汇率快速下跌是美国升息,我国降息带来的利差,引起资金外流。长期原因则是经济带来的,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转型和金融去杠杆仍在推进中,同时美国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因此资金偏好转向。 国内经济形势对A股的影响——现阶段决定A股中长期的主要趋势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周期变化和现阶段的主动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第二,国内金融整顿与去杠杆对资金流向的引导,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投资者结构变化的趋势;第三,全球贸易争端和政治经济关系走势变化。2018年或为中国经济发展和A股市场新阶段的重要转折点。最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密切关注和深入了解各项趋势的实际变化的转折点。 未来的投资机会——中国实体经济的焦点—区域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基本完成→经济周期+政策主动调整;中国金融体系的焦点—去杠杆+资金引流+投资者结构变化;全球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焦点—焦点由过去的货币政策到目前的全球贸易争端。 对5G和新能源汽车的看法——5G行业现在处于试验阶段,全球在2018-2020年会陆续开始试用5G,5G相关的硬件设备会开始生产,而真正应该关注的是5G通讯技术成熟应用后提供的成熟环境:物联网(多点互联、万物互联)、汽车智能化。因此5G最好的时间点应该是2020年。 新能源汽车过去的渗透率高的原因是来自于国家的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2018-2020年之间,全球重要的汽车厂商开始会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因此估计在2020年左右如果这些相关标准(如汽车电池的标准)出台后,下一阶段就会有产能的补充。 对房地产的看法——美联储加息缩表、贸易战、汇率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真正的核心问题不是以上三个因素所列明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弱相关关系。 房地产税出台的影响要通过经济的供需理论去分析,供需双方孰强孰弱决定了房地产税的成本将转嫁给谁。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是供不应求的,因此房地产税很可能最终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对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看法——无论从哪些口径来衡量,中国的金融杠杆已经处在相当高的位置,其成因有几个方面:第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了政策刺激的发展路径,间接融资体系(主要是商业银行)投放的巨额货币无法被实体吸纳;第二是各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标准有待统一,市场参与者进行大量监管套利和博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影子金融体系;第三是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软约束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造成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持续累计, 严重影响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016年之后,监管层明确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为实体服务,开始重组金融监管体制,调整监管政策方向,把金融系统去风险作为三大任务之一,以去杠杆为抓手,陆续出台资管新规、质押新规、货币基金新规等“强监管”规定,意在通过“去杠杆、去通道、破刚兑”,实现金融的良性发展,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我们认为, 金融去杠杆对经济体系是短空长多。中国金融去杠杆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也要重视在此过程中的实施力度和政策协调性。2018年上半年国内主动去杠杆叠加贸易战风险,带来了市场预期恶化,目前政策开始出现边际放缓,但我们倾向于认为国家会保持战略定力,我们会谨慎观察政策的节奏,期待风雨之后的蓝天。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