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培养上,除了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之外,还需要引进国际显示行业人才。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带动一些人才的成长,但是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不均匀。例如国内器件企业由于取得较快发展,人才相对较多,但是显示产业配套国内发展比较滞后,人才可能就非常稀少,所以需要根据中国面板产业发展现状适度地引进一些国际化人才,弥补国内的不足。 而且这种引进不只是单纯地让海外人才到国内工作,中国企业还可以到海外收购一些显示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加速国内显示产业的升级。谷至华指出,不要闭门造车,做一些无谓的研发。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中电熊猫这些面板企业一年有几十亿元的研发费用,需要把这些钱花在刀刃上。他表示,面板企业一定要有走出去的理念,利用资本整合全球资源,收购石墨烯研究院、液晶研究室、OLED研究中心等,网罗全球顶尖人才,为我所用,这样才有可能在显示行业实现领跑。在整合全球资源上,韩国厂商已经为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做出了榜样。例如,2013年,三星为了掌握关键原料,以韩国电子材料领域并购史上的天价——3455亿韩元买下Novaled。 但是引进国际化人才不是最终目的。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秘书长胡春明认为,配套企业和器件企业都明白,引进人才是必然的手段,但是引进人才不是企业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培育出本地化的人才,培育本地化人才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本地化建设让产业国际化参与者越来越多,让我们的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校企联动培养本地人才 本地化人才培养非常重要,他们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学校和企业应该紧密配合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这样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耿怡指出,三星在发展新型显示过程中,除了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人员的交流,同时十分注重与大学、研究院所的课题合作,积极提供实习岗位给在校学生和研究生,刚毕业的博士在企业任职,较短时间内即可承担相应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反观我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等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生产方向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研究方向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引导性和前瞻性,从校门到厂门需要较长的道路。 之前国内有一些专业由于没有紧贴市场,与市场脱节,导致中途夭折。谷至华回忆,中国科技大学最早有一个发光专业,因为当时的人认为国内有两个领域需要发光领域的人才,一个领域是CRT电视的荧光粉,另一个领域是照明荧光粉,但是后来发现荧光粉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办了几年停掉了。 现在国内学校和企业已经转变了之前与市场脱节的人才培养思路,双方进行了各种联合培养计划。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征透露,他们和维信诺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学生只要通过维信诺的面试就能以拟录用的方式在维信诺进行一年的培养,并在企业做课题研究,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维信诺公司工作。前几年,京东方也和他们签署了类似的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迅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已经有不少学生成为显示行业的核心人才。 实际上,学校培养机制不仅要与市场相结合,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曾培养出大量行业人才的JangJin被问及教育理念时,他说:“我们试图教会学生在未来的行业需要学习什么,传授见解。”目前,他的学生有机会与来自韩国、美国和德国的公司合作,并通过参与公司的项目,许多毕业生现在正在为包括三星、LG和苹果在内的全球企业工作。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老师严建花指出,现在国内企业会把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放到学校来做,学校的实验室比较灵活方便,通过课题项目会做一些前沿技术的开发,同时,也帮助企业和学校培养人才,北大学生毕业后通过项目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并很快融入企业。 在职培训提升工作经验 显示产业人才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各种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推动。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