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张仃:中国画坛的骄傲(《文艺报2005年4月9日美术专刊》第五、八、六版,《光明日报》2006年1月1日第四版,并被《中国教育报》、《书画世界》2010年3月第138期等报刊媒体摘要转载) 20、理性 情感 智慧——杨永善与他的《陶瓷造型艺术》(《装饰》杂志2005年第八期) 21、诗意的笔墨 超越的境界——方济众画集代序(荣宝斋出版社2006年版,《光明日报》2010年3月摘要转载) 22、天地之艺物之道——读李政道先生随笔画(《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6日第四版) 23、破成规 穷妙境 ——读吴冠中先生2006年新作(《光明日报》2006年1月28日第四版) 24、干笔润泽色千秋——王肇民的水彩艺术(《光明日报》2007年9月16日第四版) 25、追思的花环(《时代的歌者——纪念雷加》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26 心灵的祭奠——向人民艺术家吴冠中老师致敬(《永远的纪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创作与展览: 1989年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个人水墨画展 2000年水墨画《雪拥南关》参加中、日、韩三国教授作品联展 2001年与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创作表现粒子对撞、物质构成的雕塑《物之道》、与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教授创作表现蛋白基因结构、生命意境的雕塑《生之欲》,两件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均获优秀作品奖,《物之道》现安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内,《生之欲》现安放在清华大学校园。 2002年水墨画《云横秦岭》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03年油画《都市之夜》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03年油画《都市之夜》参加文化部展览公司在科威特举办的中国绘画展 2004年水墨画《云横秦岭》,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赴日本东京展 2005年水墨画《祁连山》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06年水墨画《秋水》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11年油画《山溪》《野花》《老城暮色》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成立暨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1年油画《秋荷》《祁连山》《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参加国家博物馆《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作品展》,油画作品《都市之夜》光明日报2011年报4月26日发表。 2012年油画作品《秋荷》《塬之魂》《幽谷》参加百雅轩主办的《苦瓜家园——吴冠中师生作品展》,《苦瓜家园2012吴冠中师生作品集》收入油画作品《晨荷》《古树新枝》《秋荷》《霜荷》《荷塘之秋》《夏荷》《幽谷》《绿殇》《塬之魂》《铁骨玉肌》;光明日报美术视界发表《夏荷》。 2013年3月光明日报美术视界发表油画《紫气东来》 ;4月捐赠油画作品《铁骨玉肌》参加《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2周年师生作品公益展卖会》,所得全部款项20万元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并入展卖会图录。 邱才桢 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 1. 中国书法史与中国绘画史 2. 中国书画鉴定学 学术主张: 1、研究方向:中国书画史 (1) 早期中国书法史中的概念史与观念史 研究内容: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中国书法中诸多概念和观念生成、演变的历史。 意义:有利于推进书法史本身研究的进展,以及书法的国际交流。 方法:除传统书法风格史的研究外,借鉴人文科学的相关方法,着重对早期书法史概念、知识、观念的梳理。 学术观点:书法史中的很多概念和观念跟晚期书画鉴藏家的观念、行为有关。对这些观念的梳理,有利于我们认识深层的书法史。 (2)17-18世纪江南区域的绘画史变迁 研究内容:中国卷轴画史,着重晚期的区域绘画史变迁研究。 意义:增进对地方画派的研究,对于当下绘画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方法:区域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借鉴之,并与传统视觉图像的读解结合,力求对区域绘画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范例。 学术观点:因为多种原因,以往的区域绘画存在笼统、单一之弊。细腻化的研究很有必要。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的方法与现代转型 研究内容:历代书画收藏、鉴定活动的兴衰情况,历代鉴定家的鉴藏活动、藏品的聚散、鉴定方法和鉴定观的演变,以及与书画史发展的关系。 意义:对于书画鉴藏史的梳理,以及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古代书画作品的鉴藏研究,都将大有意义。 方法:传统文献学方法等。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