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今年主要招很多研发,官方说法是一百,实际的数量没有这么多,因为这一百还包括社会招聘。去ICI终面的时候听两个浙大博士姐姐说陶氏今年叫了浙大30个面研发的研究生去做PPT, 结果一个都没有要,让他们很是气愤,所以想要拿到陶氏研发的offer还是很不容易的, 据说最后也没有发到100张offer. 杜邦和德固赛都是比较人性化的公司,不过招的人很少,对于庞大的化工毕业生军团来说确实是太少了,未免有僧多粥少的感觉。对于ICI,这也是我最后决定去的公司,还是很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他们承诺出国培训的机会,这对于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很有帮助,而且工作地点在上海,对于开阔视野也很有帮助。 2 不夸张的说,他们的HR是我面过所有外企里面最nice的,整个面试过程考虑得十分周到,上海终面报销来回机票不说, 酒店及其他安排也很专业,AC完还每人给一支派克笔做礼物,大家对公司的印象普遍都很好。 3 他们提供的薪酬业很有竞争力,对于培训生也很重视,经理会亲自打电话和你讨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有的还有轮岗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每一个应聘者的尊重。 不过ICI的AC是我面过这么多里面最为辛苦的一个,要整整一天。ICI选人极为细致,准备ICI的面试也是耗费我精力最多的。鉴于目前网上ICI的面经很少, 在后面附上详细的ICI面经。 (六)其他 其实还有很多公司他们的培训项目也都很好,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在天津招聘。其中有:英博啤酒-这是一个靠卖啤酒而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有着很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空间;KC-他们的产品在业内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今年主要是在南方的高校招聘; 香港地铁-世界上为数不多在地铁运营能盈利的公司, 拥有很健全的体制;奥美-广告公关行业的老大,为世界五百强进行服务, 不过缺点是公关行业的薪酬相对比较低。 后记 找工作是一个经受历练的过程,不仅仅有体力的考验,还对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要求。下面有几句话是我在找工作过程中比较深刻的感悟, 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1 一个人当他/她发现自己懂得很多东西的时候,说明他/她长大了;而当他/她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还不知道要继续学习时,他/她才算是真正成熟。其实一路面试走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社团主席副主席多如牛毛,盲目的自信只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能认识到竞争对手的优点并去学习, 全面提升自己才是最明智的。 2 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面试,做真实的自己,不要去为了迎合面试官去伪装自己,甚至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 而且就算伪装拿到offer, 如果将来发现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这份工作, 那将会是更加痛苦的一件事。所以向面试官展示真实的自己,让别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或许是最佳的面试技巧。 3 其实我ICI的offer也是在12月中才下来,等待的滋味不好受。而且还想和现在可能还没有拿到理想offer的同学说一句:找工作其实也是一个磨练自己意志的历程,要忍别人所不能忍, 才能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重要的是去积极的面对所要发生的一切,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最后也真诚地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拿到理想的offer! 最后,也要感谢在找工作过程中很多好朋友给予的帮助,尤其要感谢Kevin对于案例分析给出的宝贵建议,也祝愿这些朋友能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 Vincent 附:ICI面经 其实一开始并不清楚这是个什么性质的公司,只是看到它在ChinaHR上简历投递deadline快到了才投, 过几天收到了电面, 很幸运的通过了,然后是SHL笔试,第二轮去北京的面试。 电面大概有半个小时,其实相当于是一面,主要还是问问关于简历的基本情况还有一些对于自己应聘职位的理解。 SHL笔试难度大概在五级 英文阅读理解时间还是很紧张的。总体来说,电面和笔试的淘汰率还是很高的。 去北京的第二次面试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基本上我被清一色的清华北大的人包围了,而且好多人是刚刚上午参加完玛氏AC后下午赶来的。不少人都拿着类似Dow CDP之类的offer,或许是ICI国际管理培训生的项目太过诱人了吧,似乎二面成了清华北大牛人的大聚会,大家似乎都很熟的样子,不免让我这类少数分子觉得有点孤立。二面面试是类似于压力面试的性质,中英文一半一半,对于经历细节的追问是我面过这些外企中最多的,细致的程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而且要求狂举例,想通过这样的面试还是很难的 后来有机会参加上海的AC才知道,北京区最后将近四十个人参加的二面淘汰了大概四分之三,想到自己能够作为一个天大的本科生把大把大把清华北大的牛人挤掉的时候还是觉得挺有成就感,而与此同时我也明白这次上海之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