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晒美食、晒旅行之后,晒健身俨然成了微信朋友圈的新宠,好友间的互动模式从约饭、约电影也开始变成约跑、约健身。与“健身热”一起热起来的除了各类智能穿戴设备就是手机里咕咚、Keep、Feel、约运动、悦跑圈等各类细分领域的运动类App。这两年运动健身类App创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有的依然人声鼎沸,有的已经黯然离去。就在这资本寒冬,响铃希望能复盘其中的“功过是非”,探探如何才能逆流而上。 风雨交加,健康运动类App提前进入寒冬季 这是一个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健康运动类App行业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和“外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多数创业者正体会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惆帐。 内忧:风口过后融资开始“断崖式”骤减 国际市场分析机构IHS曾预测,运动App有望迎来高达63%的增长,全球范围内的装机量或下载量2017年有望达到2.48亿。 也正是对市场的乐观估计,创业者们纷纷下注,最热闹的时候,随便在在AppStore里搜索“运动”两字,就会跳出来3000多个结果。 于此同时,各类资本也“添油加柴”,尤其是2014年,十几个运动类App扎堆获得风险投资,其中包括咕咚、去动、跑跑、Feel、约运动等。 然而进入到2015年,运动类App领域的融资热潮降温,获得投资的项目大都处于A轮、B轮之后,且基本都是在细分领域暂时领先的,如Keep在2015年7月获得1000万美金B轮融资等。 而到了2016年,情况更加糟糕,获得投资的项目掰着手指就能数过来,如4月Feel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动域资本,金额接近亿元人民币,用户数在6月突破3000万;5月16日Keep宣布获得3200万美金C轮融资, 用户量突破3000万,同样在5月,咕咚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C轮融资,用户到达6000万。此外还有趣运动、章鱼TV、悦跑圈等, 这些为数不多的公司似乎要撑起整个市场,而那些过分投机或者模式过于重复的项目开始“丢盔弃甲”,被市场抛弃。 外患: 腾讯、百度、乐视等“专业组”刮来暴风雨 祸不单行,在创业者们四处寻找突围机会之时,大批的“外来者”开始疯狂入侵。他们或来自互联网、金融界或是上市公司、IT巨头,一时间,运动相关的项目呈现出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热闹景象,腾讯、万达、乐视、百度等快速跑马圈地。 腾讯动作最大,微信推出拥有计步功能的公众号“微信运动”,成为朋友圈和咕咚等争抢风头的最大势力。QQ也没闲着,推出了“QQ健康”,此外还增加了医院挂号、健康攻略、运动竞赛等板块。百度在百度地图中增加了根据行进的路程推算出用户消耗的卡路里等运动元素。乐视直接搞了个自带直播功能的运动相机来抢食运动App的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所有工具类产品都摆脱不了帕列托法则(又称二八定律),新创立的工具如果短时间没能引爆,也不能产生二次发酵,生命周期就将很短,而且资本更加关注能转化为现金流的App,绝大部分创业项目“门前冷落车马稀”。 一手好牌,却接二连三犯错 回过头来看,在体育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时,运动App陷入如此尴尬境地的原因竟是自己给自己下了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逻辑之错:能健身才不是运动App的发展动力,运动之外的社交、炫耀、健康管理等才是驱动力 事实上,运动App自诞生起就不是为运动者准备的,那些真正的运动者不用App也会坚持运动。那些在健身俱乐部办了张卡,去几次就不去了的用户,App也帮不了他们。 此时运动App发挥的最大价值是:在聚合了有运动需求的用户后,制造出“我们是通过这个App实现了健身”的假象给其他用户看。 有趣的结果是:运动App在一群不爱运动的用户中火了,他们或把健身作为借口,实际是为了约朋友,或为找个理由打发时间,App也成为他们在社交软件中炫耀的道具。 他们真正要的是朋友圈里那串运动数字和“点赞之交”的微信好友。他们真正的运动是“晒”,此时运动App的价值是:提供了一个话题窗口和途径。 于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认识到:”随着新鲜感的逐渐丧失,普通用户很难有高强的自趋力来坚持单一运动。”但运动社交是有条件的,人们不会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在共同参与一个有价值的事,之后才会产生社交行为。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