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发展战略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小微企业 > 发展战略 > 正文

资本寒冬,咕咚、Keep、Feel们如何才能逆势而上(2)

时间:2016-07-28 08:52 作者:朝烽 来源:www.cyzone.cn 人气:

健身运动App成为了社交的桥梁和场景,那些走在前面的创业者开始让App不止于运动,如咕咚强化社交元素,在App里设有咕咚吧、运动团、运动场地、附近的人、俱乐部、官方赛事等来增强用户停留时间。

二、路径之错:盈利不是找健身运动的人,而该找不为运动健身的人

刚刚说到健身运动App治愈不了“懒癌”患者 ,运动只是他们的幌子,而那些真正需要健身运动的人,运动App又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这是不是意味着找这些人收钱难度极大?

事实上,运动类App的发展“仿制”了PC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轨迹,先是各类模式层出不穷,热闹过后,就剩下几家,然后这些被“剩下来”的Apps,借海量用户开始尝试收费盈利。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免费是他们的最大利器,圈用户是他们的最大工作。

然而正是这种在PC互联网时代被验证过的发展路径坑了他们。

首先,他们掉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看似每款产品都在更新,最后大家都集中到在记步与跑步上,大家能提供的都是GPS定位、显示运动路线图、耗时、卡路里消耗等最基础的服务。这种浅层的运动功能,不仅让用户陷入选择困难,也没能强化自己的独有性,建立竞争壁垒。

其次,这些运动App在技术上存在硬伤。有媒体测试结果显示,不管在步数的计算或者是热量的计录上,这些App和专业仪器测试出来的数据都大相径庭。这和不同运动产品本身的算法,所使用的传感器以及人体的复杂性因素等因素不无关系,但却直接影响了用户对运动App的信任和付费意愿。

最后,国内用户对软件付费的意愿远比国外低,尤其是对运动工具类 App ,用户的依赖更低。

所以找直接的使用用户收钱显然“难于上去青天”,这样运动类App们集体陷入盈利模式空缺的窘境。

三、模式之错:健康运动App不应该是“闹钟”,而应该是“助手”

新华网投资者教育基地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运动类App分为两大支线:Fitness和Healthcare 。“目前国内95%以上的运动类型创业公司均在Fitness支线,其中代表产品如 RunKeeper、咕咚、Keep等等 。Healthcare 领域的创业公司如小米运动、三星健康、Feel 、Arugs、Fitbit 等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整个Fitness领域的App除了同质化严重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化学反应。体育还是体育,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2、Healthcare 即为Mobile Health 2.0,是互联网创业者的最大机会。

事实上,运动类App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闹钟模式”,即Fitness类产品,由于传感器的限制,它们只利用了一种类型的传感器来记录单一的运动数据。它们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与运动结合,用户必须要回到线下体验运动,它们工具属性强,时效性强,使用频率偏低,是闹钟,定时定点需要,过后就被“抛弃”,用户难有情感依赖。

而在响铃看来,未来健身运动类App应该成长为“助手模式”,它需满足这些特征:

1、刚需、高频、强场景使用;

2、用户基础广泛且能有效交互;

3、广阔的连接性和延展性且可凝结出非时效性资产;

4、具备LTV(Customer Lifetime Value),且盈利方式边际成本为0;

如三星健康开发了记录喝水和渴咖啡的功能,采用数字计数法,用户设定每天的健康饮水目标后,三星健康按照用户的饮水习惯和目标提醒用户喝水。 Feel相当于一个独立的、集中的健康规划助手,针对用户的增高,瘦腿,驼背,戒烟等健康方面的需求也鼓励用户自己设立计划,而运动只是健康的一个部分。qq健康也是,依靠qq的庞大用户人群集成计步、跑步、骑行、体量、睡眠、血压、喝水等各类运动健康数据成为一个强大应用。

这种轻UGC的产品模式有助于用户的习惯养成,并通过联动多个低频需求来实现高频使用。

不过现在看,这些产品仍有一些问题,如Feel还不能主动发现用户的健康习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QQ健康接入了太多应用后,却将主要精力放在导流上,影响了用户体验。

但Healthcare 即“助手模式”的产品在国外仍然受到国际资本热捧,这或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痛定思痛,绝境之下用用这三个“锦囊妙计”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