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灵活营销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小微企业 > 灵活营销 > 正文

改变消费者的说服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4)

时间:2016-07-28 11:16 作者:朝烽 来源:未知 人气:

比如某针对非本科学历工作者的职业培训: “不要失去,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到了这里,我想有人会问:同样是利用“喜爱刺激”,这个和前面的追求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

当然有,这取决于用户对这种喜爱刺激,是处于“渴望状态”,还是“默认得到的状态”。

如果是“默认得到的状态”,失去感就比追求感要好。

例如,有些折扣电商,整天说“天天打折,每天1一个超级折扣单品”,让人觉得“无感”。

这是因为很多用户已经把打折变成了常态,这个时候“失去感”可能比“追求感”更加有效。

比如换成:

“昨天,iPhone6s便宜了1000块,可惜你没来——每天上XX网,不再错过重要折扣。”

而如果是“渴望状态”,追求感经常比失去感要好。比如对很多身材不好的人说,本身就“不美”,这时候更应该让TA们相信去健身房可以“获得变美的机会”,而不是“不去健身房,失去变美机会。”

这就像,股市刚刚涨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入市,高收益处于“渴望状态”,于是刺激人们冒险的主要是“追求心理”,希望通过投资行为,获得超额回报。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市并赚钱,当你在公司茶水间听说某某同事,薪水不如你,但拿薪水炒股,经常1天赚了你一个月的工资。这时候你就把故事的高收益率当成“默认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不去是一种损失,真正激励去入坑的,实际上是“失去心理”。

4、恐惧心理——不来健身房,变胖子

(对应的心理学概念:阳性惩罚)

当我们做了某件事,出现了“厌恶刺激”,今后我们就会减少做这件事。

  • 把手放到火里,手被烧伤,下次就不玩火了。

  • 不好好打理衣服,上班被同事嘲笑,下次就会多花点心思。

  • 相信陌生人电话求帮助,结果被骗子骗了,下次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种心理,在营销上怎么应用呢?

告诉并让消费者感觉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一直在担心的某种负面刺激会出现。

(嗯,就是经常被使用的“恐惧营销”。)

“选不对楼层,你就吸雾霾。”

“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42岁的管理培训生。”

这个时候又有人问了: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恐惧心理和上面说的规避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

一个很关键的区别是:这个厌恶刺激,是用你产品之前,经常体验到的,还是未来不用你产品,很可能会发生的。

前者是“痛点”,后者是“威胁”。

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的健身房广告,如果是对身材不好的人,要说:去健身房,摆脱肥胖吧!

而如果是对身材已经比较好的人,就不能这么说了(对他来说肥胖是潜在威胁)。

结 语

改变用户行为,让他们习得你的产品,实际上就是:

“改变他们在特点情境下的行为概率”。

对此,能够利用的心理,有且只有4种:

  • 来健身房,变成更美的自己——利用追求心理。

  • 来健身房,摆脱肥胖困扰——利用规避心理。

  • 不去健身房,慢慢变胖子——利用恐惧心理。

  • 不去健身房,失去变美的机会——利用失去心理。

怎么样?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你一样吗?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