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我国“2013年20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2013年7月30日)”,根据本次对北京市等10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10省市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达到32.7%,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高了4.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方法在调查的18 类大项中均有分布。其中,健步走(39.8%)、跑步(13.9%)、乒羽球等小球类项目(11%)和足篮球等大球类项目(8.2%)排在前四位。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健步走和跑步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而选择骑自行车、游泳、街舞,以及各种球类项目的健身人数比例上升。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方法由原来过多集中在健身走、跑步上,已逐步转向骑自行车、游泳、街舞,以及各类球类活动等。体重超重、肥胖人数比例分别为34.4%和12.7%。各年龄段人群的肥胖率分别是20-39岁人群为11.1%,40-59岁的人群为14.4%,60岁以上的为13.5%。调查结果显示,与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相比,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体质水平较高。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有16.5%的人达到体质综合评价优秀级水平,偶尔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有13.4%的人达到优秀等级,而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仅有7.1%的人达到优秀等级。不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意见提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采取措施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2、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 (1)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跨业态的综合性健身休闲会所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在健身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只有少部分参与体育竞赛的人群才有健身方面的需求,而当时主要目的为塑造健美体形,运动项目以高强度、大运动量、时间短的运动项目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识的增强,针对普通民众的健身会所开始出现,一部分中高收入人群开始走入健身会所,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健康的身体,如参加有氧、无氧等器械锻炼、集体运动课程、单项体育运动等。近几年来,伴随城市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在越来越多中低收入人群开始走入健身会所参与健身运动的同时,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在健身运动的需求之外,还产生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这种健康生活方式除了保持科学的运动之外,还包括日常的皮肤保养、健康的饮食、积极的心态和充实的社交生活等。 受目前城市中高收入人群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影响,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业健身会所开始逐步增加健康讲座、美容、大型会员活动、会所内餐饮服务等延伸业务,在健身业务之外为客户提供有助于其身心放松的服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由于服务范围更广,收费项目更多,提供综合服务的健身休闲会所相比提供单一健身服务的健身会所的盈利能力更强。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