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行业求职宝典

当前位置:主页 > 求职就业 > 求职宝典 > 行业求职宝典 > 正文

朱明荣:人才短缺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常态(5)

时间:2019-04-25 15:01 作者:逆风飞扬 来源:网络媒体 人气: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我国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共享”和“联动”,让从业者入职前的工程教育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1)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体系。建立产业需求引导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教育培养体系。依据未来汽车产业的用人需求,必须改变“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的现状,形成以产业引领汽车人才培养的体系,目前汽车工程学会与清华大学正在联合开展将国内“车辆工程”升为一级学科的改革工作。

  2)构建务实与创新相协调的后备人才教育体系。提高教材水平、提升教师队伍和后备人才的工程能力,深化校企合作。鼓励高校结合产业长远需求,建立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满足产业对各层次、各类人才的需要。2017年起,国家已着力开展“新工科建设”项目,汽车类高校应认真贯彻相关内容,推进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现在中国工程学会正在组织编写大学三本导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将首先在江苏、福建、天津地区推广示范,选择一批师范院校进行试点,推进校企合作。

  3)构建贯穿从业者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领域行业组织、骨干企业、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将企业内训、行业培训、社会化培训有机结合,建立满足当前、面向未来的汽车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4)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教育应根据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的要求,培养面向《中国制造 2025》的技能人才及一线专业操作人员。要建立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技艺精湛、技能高超、创新能力强的高级技师。同时应该有更多的第三方机构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功能。作为教育部推荐的“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项目合作方,中德诺浩一直在开展将德国标准的工匠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落地、标准化复制的工作,汽车企业已进入人才订制时代。

  4、行业平台。

  行业平台在汽车行业人才生态体系建设当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协调,推动营造更好的汽车人才生态环境;技术支持与资源共享,为打造优良产业环境添砖加瓦;继续教育平台,为汽车人才终身教育提供补充与输入。

  比如说汽车人才研究会,作为汽车人才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一直在努力推进建设良好的汽车人才生态环境。我们既是倡导者又是实践者。

  1)引导协调方面。针对汽车人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要利用平台做好沟通交流,必要时要从行业层面发声和倡议。2017年,为了应对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时期企业相互挖角可能导致的产业人才危机,汽车人才研究会既鼓励和尊重正常的人才流动与人才溢出,同时也对企业间人才恶性竞争加以约束,联合国内车企发起了《中国汽车行业人才健康发展倡议书》,呼吁汽车企业共同维护好汽车人才成长环境。这件事情也是被逼出来的,企业经常打电话给我们说,希望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希望我们像华为一样搞一个《华为条例》,当然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一个《倡议书》。通过这份《倡议书》,一年来情况明显好转。昨天,吉利魏总发言之后,大家讨论讲到人才的环境,吉利的沈部长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搞一个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最近几年,吉利集团在人才招聘过程当中,发现有很多人员存在问题。一个是学历造假,二是虚报职称,三是有违法违纪的记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人才系统当中建立一种体系让大家共享,我想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针对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人才短缺等问题,受工信部委托,在付于武理事长的领导下,汽车工程学会与汽车人才研究会牵头,于2016年启动了《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2016-2025)》课题,旨在研究汽车人才的相关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战略支撑,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人才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研究成果预计将于年底发布,全面推出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

  2)智库建设方面。需要针对汽车行业人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难点、热点、宏观、实务问题等,进行研究分析,发布相关研究报告、专业文章、书籍著作等,以期从行业角度分析人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人才策略与实施建议。“汽车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是我国首个针对汽车人才的指导目录,该目录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欧盟汽车技能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并征集国内十多家车企集团的意见最终形成。包括整车与零部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后市场等三方面50多个岗位向全社会正式公布。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