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变正在祖国发生”。2007年,已经在西北大学担任终身讲席教授的饶毅回国,经过应聘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决定“与其在海外批评,不如回中国实践”。 在饶毅的激励下,施一公也辞去普林斯顿终身讲席教授,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教:“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 加入WTO后,国内严峻的人才形势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注意,《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随后人才强国作为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党章和十七大报告。飞速增长的经济成为战略落地的坚实后盾与保障。 中国的人才战略进入顶层设计的快车道。 2008年12月,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规划下,“千人计划”实施方案出台。这是首个由中央统一协调,数十个部委协同实施的人才方案,旨在吸引研究水平居于国际前沿,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或拥有专利的科学专家。 2008年,施一公、饶毅同更早回国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122名专家入选了第一批人才引进计划。截至目前,人才引进计划已分13批引进7000余名高层次人才,中组领导表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新一代领导人确保了人才工程政策延续性,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明确表示将大力推进人才计划,号召“留学人员要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并将延续几十年的中央留学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延伸扩展,增加了“发挥作用”。 “千人计划”以及衍生出“青年千人计划”涌现出量子通讯、蛋白质三维结构等基础研究成果,OLED屏幕、阿里云、商用飞机、算法推荐等应用突破也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芯片封装、制造、设计的突破成为后来制造强国战略的先决条件。 作为标杆人物的施一公和饶毅,也开始为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前沿研究做出探索和努力。 2011年,分别担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生命学院院长的施一公和饶毅牵头,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为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先锋试点:引入国际接轨的Tenuer Track体系,6年聘用期后“非升即走”;对人事体系进行改革,实行政学分开,教授享有更高的教学和科研自治权利。 生命联合中心的出现,使得清华北大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能力一跃成为国内顶尖,颜宁、柴继杰、吴嘉炜、王宏伟、杨茂君等世界级的青年科学家相继涌现。2009年前,清华生命学科在《科学》和《自然》两大顶刊上,一共只发表了1篇文章,而在之后的8、9年间,累计发表了70多篇。 2018年,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位,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办工作中。西湖大学是施一公对“钱学森之问”的解法:小而精、高起点、优先学科,建校之初以培养博士生为主,培养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目标在十五年后对标顶尖研究型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创始捐赠人中,出现有马化腾、王健林等人的身影。 在出去与归来的历史潮头上,趋势把握最准的人已经开始创造未来的大势。 三、ACM班、姚班和AI突围 “为什么就不能是我们获得总冠军?” 2000年,美国奥兰多举办的国际ACM程序设计总决赛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林晨曦眼看着来自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三位选手捧起冠军的奖杯。这是上海交大第5年参与国际ACM比赛,林晨曦率领队伍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世界第7名。 拿到了一块铜牌的林晨曦并不甘心。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从1970年开始举办,被称为“计算机领域的奥林匹克”。ACM比赛以学校为单位参赛,三人一组配合在5个小时内解决数十个复杂编程问题,不仅考察学生的编程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是世界一流大学展现教育成果的窗口。 不甘心的林晨曦思来想去,已经大三的他决定向教练俞勇申请留级转入计算机系:“得不到冠军,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不敢想。”为了赢得胜利,林晨曦在接下来两年维持了每天早九晚凌晨两点的训练节奏,从新人中挖掘出有潜力的陆靖、周健,组建出一支世界级队伍。他们拒绝陪练,只跟自己战斗,“想夺冠军的队伍是没有陪练的”。 2002年3月美国夏威夷,林晨曦带队如愿以偿捧回了ACM总决赛冠军,成为首个赢得冠军的亚洲队伍。他们赢得了最高规格的奖赏,归国的飞机落地时,交大校长谢绳武亲自在机场抱着鲜花迎接他们,林晨曦回忆“当时被吓坏了”。 2002年上海交大获得ACM世界冠军(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