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基板领域,目前国内的玻璃基板企业有南玻集团、洛玻、东旭集团及彩虹等本土企业,其中东旭和彩虹拥有了6代线的玻璃基板产线生产能力,自然在研发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但相比康宁、旭硝子等外国玻璃基板企业拥有8.5代玻璃基板的生产能力方面,本土人才在技术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实效地研发。 光学膜领域,目前国内在光学膜领域的企业有康得新、乐凯薄膜、锦富新材等。有关这一领域的人才,康得新董事、总经理徐曙表示,康得新通过技术合作和人才引进的方式已经从日、韩、台、欧美引进100余名博士、专家和国内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800余人的产业化团队。其他国内光学膜企业大致相同。 二、中游液晶面板领域人才状况 “光有钱在大陆你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大陆过去没有这样的产业,因此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在华星光电8.5代线启动仪式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于大陆液晶面板核心技术人员缺失发出这样的感慨。 目前,在全球液晶产业界,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三分天下。日本和韩国掌握液晶技术,但是这两个国家与中国人语言不同,习惯也有诸多不同,从他们那里转移技术很难。且日韩人才效力于大陆企业唯一的纽带就是经济利益,从技术方面来讲,在某些方面比大陆甚至台湾方面来的人才更具深厚功底,但他们在忠诚度、认同感方面要远远低于台湾人才。 同属中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大量的技术人才。且台籍技术人才在语言,思维、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相比日韩等人才方面更具优势,能更快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所以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发展起来后,在人才争夺战中,对台湾面板业者最大的冲击就是人才的流失。 但台湾液晶面板人才的流失也该海峡两岸企业带来不和谐。台湾方面传出前奇美高管现华星光电执行副总裁陈立宜因负责挖角台湾高科技企业人员遭法办的消息。 据台湾调查局台北市调处发现华星光电向台面板业者挖角的负责人正是奇美电子前液晶电视面板产品事业处协理陈立宜。陈立宜在1998年底受聘于大陆TCL集团,即协助成立华星光电,为大陆建立首次计划性自主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厂,随后积极诱吸大量台湾面板技术人才。并在台南市设立冠懿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大肆向友达、奇美、群创等公司挖角液晶面板高端人才。据台北市调处指出,陈立宜在台成立的挖角办公室团队效率奇高,经挖角前往大陆的台籍面板人才200多人,使得华星光电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就推出全球第一片超大尺寸面板,这也让台湾面板产业元气大伤。 因此华星光电执行副总陈立宜及其他5名台籍员工,被台湾调查局台北市调处,以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3年以下有期徒刑罪名为由,移送检方侦办。这或许是台湾对大陆企业挖角台企高科技人才的惩治案例,以吓阻台湾高科技人才外流大陆。 其实全球各地,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台湾调查局台北市调处处于阻止高端面板人才的目的,提出陈立宜及其他5名台籍员工侦办出于吓阻,而陈立宜目前人在大陆。 对于频繁的人才出走潮,台湾液晶面板业内人士表示,大陆挖角的动作对台湾供应系统造成威胁,包括龙飞、深超、华星、京东方都积极高薪招人,对象遍及技术人员、业务、采购,甚至零组件厂员工都被锁定。据悉,华星光电甚至开出3年1000万元人民币的价码,让不少人心动。 “台湾一线的面板大厂有奇美、友达,在这些企业中,工程师待遇很好,因此他们不会轻易过来,我们也不会挖。二线面板厂则有彩晶、华映等,这些厂在一线大厂的竞争下有点力不从心,工程师待遇也相对较差,我们觉得可以从这些企业下手。”龙飞光电不愿具名的某高层这样阐述他们的“挖角策略”。“但即使从二线厂挖人也不容易,因为台湾本土由于液晶面板不断扩产,所以本身就缺乏技术人员,技术好的小厂的研发工程师往往会跳槽到一线厂,剩下的工程师往往技术不怎么精湛,我们需要在众多小厂的工程师中挑出自己需要的人才。 上广电技术副总监金波对此也深有体会,“通过我自己熟悉的人脉,通过中介,反正能用的途径都尝试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终挖了20人。技术研发人员本人不愿意过来,他们的家属也不愿意让他们过来,因为担心大陆的诱惑太多。要做工作,出高薪。”金波很坦诚地表示,多数的技术研发人员是冲着高薪水来的。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